別以為日本人繼承了中國傳統
在騰訊·大家拜讀到顏純鉤先生的《哀悼那些行將沒落的文化傳統》(原標題:《全球化正在消滅什么》),顏先生在文章里談到圍棋大師吳清源,談到年輕時學圍棋對自己行事做人的影響,說“圍棋不只是競技那么簡單,不只是拼技藝,更重要的是拼心力,它是屬于心靈層次的,”并感嘆“這年頭誰還會讀唐詩宋詞?……誰還會學圍棋”?老先生因此“哀悼這些行將沒落的文化傳統”。
看到顏先生的文章,讓我聯想起日本人對于文化傳統的保存。通常,來過日本的國人,都會贊嘆日本人對于自己的傳統保護得多么多么好,而日本人能妥善保存自己的傳統,源于日本人看重叫做“絆”的人生美學。
2000.jpg
“絆”是個日文漢字,翻譯成中文意思是“羈絆”或“紐帶”。如日本家庭里未成年的女孩子,每年三月三都要過女兒節(jié)。女兒節(jié)源自古代中國的上已節(jié),平安時代傳到日本。最初只是貴族們消災驅邪的祭奠活動,后來逐步擴展到民間,演變成日本的一個傳統節(jié)日?,F在每年三月三的時候,有女孩的家庭,都會在家中裝飾女兒節(jié)人偶。
女兒節(jié)人偶通常價格昂貴,不僅做工極為講究,品質要求也極高。因為女兒節(jié)的人偶,是由家庭中的女字輩代代相傳的:姥姥傳給母親、母親傳給女兒、女兒長大變成母親時,又繼續(xù)再傳給自己的女兒——這種飽含著美好的祈愿與祝福的代代相傳,便是愛的羈絆和親情的紐帶,便是日文所說的“絆”。
日本的家庭如此,日本的企業(yè)也是一樣。如我家小朋友現在就讀的私立女校,校區(qū)建在日本國家文化保護財“四天王寺”內。“四天王寺”至今擁有1400年歷史,是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官寺。通俗地說,就是在1400年前,當時的日本政府負責人圣德太子下令修建的一所佛教寺院。四天王寺內的建筑布局,完全模仿公元6世紀左右中國大陸的建筑風格,至今保存完好。
“四天王寺”能歷經1400年的風風雨雨保存至今,是因為有“金剛組”——創(chuàng)業(yè)于公元578年的建筑公司“金剛組”,有“世界最古老企業(yè)”之稱,在1400多年前奉圣德太子之命,為建筑“四天王寺”而成立,并在1400年來世世代代負責對這座寺院進行修整維護。
2000 (1).jpg
(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建筑企業(yè)“金剛組”。)
如今,每年的1月11日,“金剛組”都在四天王寺舉辦“手斧始”——這是木工職人一年一度的開工儀式。能夠在四天王寺內舉辦開工儀式,是一種莫大的榮譽——1400年來“金剛組”的歷代掌門,都是“四天王寺”的首席木工。作為“四天王寺”這座寺院建筑世世代代的守護者,“金剛組”的匠人們擁有強烈的使命感——將先驅們的傳統技術,傳遞給后人的使命感。這種使命感,也是一種“絆”。
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。
我有一位家住京都的日本朋友,叫山本,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做鏡師——包括平安神宮在內的、京都大大小小神社里供奉的神鏡,大多由他們家手工制作。今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拜訪羅馬法王時,送給法王的見面禮——面天主教魔鏡,便由山本家父子親手鑄制。那面天主教魔鏡,乍一看就是一面普通的鏡子,但在陽光反射之下,會投影出基督的影像。
山本家至今掌握著真土型鑄造法的古代鑄鏡技能,在日本是這一技能的唯一保持者,因此被稱為“日本最后的鏡師”。而這種古代鑄鏡技法,據山本介紹說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魏朝,但在中國早已失傳,日本也獨此一家——源自中國的傳統工藝,由日本人山本家族世代相傳至今。
現在山本家最年輕的鏡師傳人是山本晃久。為了不讓世代相傳的手藝失傳,晃久大學畢業(yè)之后便回家繼承家業(yè)。三十來歲的晃久年輕帥氣,媒體稱他為“日本最后的鏡師”——這個稱呼聽起來是非常浪漫的,但要成為這樣的一位鏡師,卻需要有修行者的禪定。因為其日復一日的工作,就是不斷重復一個相同的動作——鏡面打磨。我曾問晃久:“不覺得單調嗎?”晃久回答:他從未感覺過單調。雖然每天以相同的姿勢重復著相同的動作,但每天的心情卻是完全不同的。在他打磨鏡面的時候,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父親、自己的爺爺、自己的那些祖輩們。他們也和他一樣,曾經這樣日夜不停地磨礪過——磨礪鏡面,磨礪人生,磨礪光陰。而今,他在這不同的時空里,像他的先人一樣,進行相同的磨礪修行,在這樣的修行中,完成代代相通的血脈傳承。
2000 (2).jpg
從晃久的血脈傳承,還有女兒節(jié)人偶的親情傳遞,以及“金剛組”1400年來對傳統技術心懷使命感的守護,都可以看到被日本人稱為“絆”(紐帶)的人生美學。因為有“絆”(紐帶)的存在,傳統才得以繼承。而傳統的繼承,帶給繼承者跨越時空的精神性。在這種精神性中,人的行為樣式、思考習慣等,被賦予了擁有歷史感的存在意義。例如“最后的鏡師”山本家族,如果僅僅只是一面鏡子,現代工藝完全超越古代技法,落后的手工藝完全可以被拋棄。但是,一面現代機器量產出來的鏡子,它僅僅只是一面鏡子,它沒有歷史的紐帶,也不會被賦予精神——而這些正是傳統的價值。
所以,我看到有人在顏先生文章后面說:“現在也有孩子在學圍棋呢,顏先生老了,以為傳統文化行將沒落,這是屬九斤老太式擔憂”——我以為這樣的反駁,是膚淺的。現在的確有孩子在學習圍棋,在練習書法,甚至唐詩宋詞論語弟子規(guī)背誦得朗朗上口,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傳統所擁有的精神內涵,就能夠借此移植到他們的內心。精神是什么?精神是歷史事物在現實世界中的反復記錄與重演。通常,我們說“富不過三代”——財富的繼承一般不超過三代。但對于傳統的繼承,非三代以上的時間洗煉,則無法凝聚為精神。而沒有精神為內在的“傳統”,那都是山寨版的“疑似傳統”。如同一個斷了腿的人,雖然可以安裝假肢,但那畢竟只是假肢,不能成為其真正的身體。
因此,盡管國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有上下四千年、甚至五千年的悠久歷史,但我們的國慶紀念周年尚短。而日本的歷史遠不及我們,他們的“國慶紀念日”卻是從公元前660年2月11日開始。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:我們雖然歷史悠久,但我們的歷史是不連貫的,是缺乏紐帶的。如蚯蚓一般,是被反復切割的。切割得越多,文化傳統就越是奄奄一息直至滅絕;而日本的歷史長度雖然遠遠無法與我們相提并論,但日本的歷史卻是始終連貫的、不曾被切斷過。雖然日本在歷史途中也有過動蕩叛亂,甚至在明治維新初期,因為“神佛分離”而對傳統有過拋棄、對寺廟等古老建筑有過損壞,但只要歷史的紐帶不發(fā)生斷裂,文化傳統就不容易出現失傳,即使遭遇損壞,也很容易重新復活。
所以,我們現在說起日本的種種文化傳統:例如文章前面提到的女兒節(jié),例如日本茶道、日式點心,甚至三味線,甚至日本禪宗,等等,等等,我們說那都是我們中國傳過去的。沒錯,日本至今保存的不少文化傳統,的確是中國傳到日本的,但現在它們并不屬于中國,而只屬于日本。為什么?因為在日本,這些傳統有世世代代血脈相承的傳人,它們在日本生根,并在日本擁有自己的血緣和地緣,得到世世代代的守護與尊重。而在它們的發(fā)源地中國,它們的血緣在哪里?地緣在哪里?傳人又在哪里呢?更不要說守護,更不要說尊重。
寫到此,想起近十多年來,國內開始重新提倡國學,然后,若干“孔子的第XX代傳人”突然之間便冒了出來。這樣的“傳人”,在我看來就是個笑話——因為在孔子被當成“孔老二”批斗的時代,從未見過有人勇敢站出來說自己是孔子的后代,要誓死捍衛(wèi)孔子儒學鼻祖的地位。怎么現在孔子被再入殿堂時,他老人家的“傳人”,就像空氣中的霧霾一樣,那么迅猛地就繁殖擴散了呢?
(原標題:《文化傳統非三代以上無法傳承》)
原載《騰訊·大家》專欄:
http://dajia.qq.com/blog/458123095988004.html
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